芝商所投資教育專欄
由于目前境內股指期貨交易、持倉受限,另外一種指數(shù)產品——交易所買賣基金,又稱ETF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。那么,對比股指期貨和股指ETF的成本,究竟哪種產品更具有相對成本效應呢?
對股指期貨而言,其成本包括交易成本、持倉成本和交割成本,部分情況下還有展期的轉倉成本。相對股指ETF,股指期貨交易成本核算相對簡單。
先看交易成本。芝商所《綜攬全局:期貨與交易所買賣基金的成本比較》資料顯示,交易成本是在建立頭寸和了結頭寸時產生的費用。此類成本一體適用于所有交易,與投資期限無關。股指ETF產品的傭金是指經(jīng)紀商為執(zhí)行交易所收取的費用。另外一塊包括市場影響(委托價格和實際成交價格的價差)。根據(jù)經(jīng)紀商的估算以及芝商所的分析,對于E-迷你期貨,1.00億美元虛擬委托單的市場影響估計為1.25個基點,SPY ETF為2.0個基點,IVV和VOO為2.5個基點。
再看持倉成本。持有成本是在持有頭寸期間產生的費用。這些費用一般隨時間增長(例如交易所買賣基金的管理費每日計提),但也有些單獨計收的經(jīng)常性費用(例如季度期貨轉倉的執(zhí)行費)。由于交易所買賣基金和期貨的結構差別很大,所以兩種產品的持有成本來源也不同。
股指ETF的持有成本是基金為復制指數(shù)回報率(一般是通過認購和維持相關股票投資組合)的服務而收取的管理費。芝商所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標普500指數(shù)基金管理費范圍為每年5.0至9.45個基點。可能產生持有成本的第二個來源是基金回報率與指數(shù)回報率之間的跟蹤誤差,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很少需要估算潛在誤差的幅度或影響。
與股指ETF的管理費相對應,期貨合約的買方向賣方隱性支付復制指數(shù)回報率的費用,并且是用自己的資金支付該費用。因此,期貨合約的價格包含此類“拆借”資金的利息收費部分,即占用保證金帶來的資金成本。根據(jù)特定的期貨交易價格,可以從中推算出市場對此類“拆借”資金隱性收取的利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境內和境外期貨市場有一個區(qū)別就是,境內期貨保證金存在銀行的利息并不一定會返還給客戶,而在境外市場,投資者通過購買期貨合約,并將未使用的現(xiàn)金存為有息存款視為資金成本,投資者通過期貨合約支付交易全額名義價值的隱性融資利息,并通過未使用的現(xiàn)金存款獲得利息。
將該隱性利率與對應的同期美元Libor利率進行比較之后,可以得出與Libor利率之間的利差,然后判斷期貨轉倉融資利率是高(隱性融資利率高于Libor利率,利差為正數(shù))還是低(隱性融資利率低于Libor利率,利差為負數(shù))。一般來講,當期貨轉倉成本低于Libor利率時,期貨顯然對投資者更為有利,而如果轉倉成本高于Libor利率,對特定持有期限場景中的資金充裕的投資者,股指ETF或更具成本效益。
事實上,由于環(huán)球股市的不確定性日益顯著,越來越多的亞洲投資者開始使用期貨產品進行對沖套利。芝商所旗下的E-迷你標普500指數(shù)期貨在亞洲交易時段的流動性今年1月同比增長近一倍,在全球占比約13%。與此同時,標普500指數(shù)期貨展期則繼續(xù)下跌,在3月第二周更達到Libor利率-25個基點的歷史低位,進一步顯示期貨在當前市場環(huán)境中是更具成本效益的可復制相應股指的金融產品。
來源:期貨日報